Line的中文名为“连我”。不得不说,使用中文名比英文名更易于推广。但这款敢于使用普通名词作为其名称的移动通讯产品,在过去两年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羡慕,截至今年三季度,其月度活跃用户为2.3亿,每天有70亿条信息和10亿张贴纸在Line之间传送。用两年时间,Line取得了Facebook五年才达到的成就。
Line来自于韩国NHN集团在日本的子公司NHN Japan,可至今其用户中大约有20%~30%来自日本本土,其余来自海外。在东南亚、欧洲和拉丁美洲,Line是最受欢迎的移动互联网通讯工具,成千上万的用户使用Line与亲朋好友通话。
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市场,Line似乎正在成为一个通用词汇,而Line的运营者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把Line的命运系于本国市场,也不像微信,要先在本国站稳脚跟后才开启国际化进程。从Line出生起,其目光就投向世界其他地方,定位牢牢锁定在国际市场,并获得了成功。
捆绑第三方的扩张
与韩国的Kakao和中国的微信不同,Line与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关系一直很融洽,这家公司在探讨合作模式方面极为开放,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策略,充分照顾到运营商的利益,同时也尽最大限度发展自身。
在日本本土,Line与最大电信运营商NTTDocomo合作推出了定制版Line应用,用户只需将电话号码添加进去,即可享受免费版的普通通话脤务,或收费版的高质量通话服务。这一合作模式的妙处在于,既照顾了运营商的利益,也为Line自身做了强有力的推广,把使用免费或付费服务的选择权交还给用户。
在与日本第二大电信运营商KDDI的合作中,Line也充分表现出灵活性,为该运营商提供定制版的LineApp,加入其免流量App计划。该计划包含几百款应用,用户只要每月给运营商交4.7美元,就可免流量使用其中任何应用。为了吸引用户,Line还为该定制版APP提供了独有的免费表情和贴纸。在这种合作模式中,运营商和Line的利益达到一个完美平衡,在推进上非常顺利,用户并没有因为要为服务支付一些费用而弃用Line。
在台湾市场,Line灵活的策略得到印证。Line在应用内为运营商内置一系列服务,以换取运营商的支持,这种合作共赢的策略在世界其他地区屡试不爽。运营一段时间后,Line与台湾合作伙伴,计划根据当地特点调整策略,从通讯软件转型为生活服务平台,推出音乐、订票、订餐等服务。
万众瞩目的电商服务,Line也不想缺席,今年秋季Line将针对日本市场推出电商平台LineMall。Line的电商服务将率先在日本和中国台湾试行,之后再扩展至全球。Line高明的合作策略与身处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使得Line可以团结最广泛盟友,逐渐把自己做成平台。Line的策略是,每个环节都可以与他人合作,自己不必费力去做,只要人们愿意把交易放在Line上去做就可以了,免费做都可以,只要这里成为电商平台。
谁在为Line的商业化埋单
在商业化方面的开拓,Line的脚步毫不迟疑。面向用户提供免费短信和免费语音通讯服务的同时,Line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如表情、贴纸来获取收益。游戏是Line的最主要收人来源,其内置付费项目贡献了收人的大头。
Line在2013年第二季度实现了97.7亿日元的收人,其中53%来自于其平台上运营的35款游戏,主要以内置收费为主要收人手段。
其第二大收人来自于出售聊天虚拟表情和贴纸,这种增值服务在总收人中占比不到三成,约27亿日元。Line的增值服务普遍被认为是移动端最成功的。1万个以上的付费贴图,各种卡通形象,几乎每一套贴图背后都有着流行文化作为溢价,很多用户在聊天时惯用这些聊天表情和贴纸。
Line占据了很多发达地区的市场,这些地区的用户拥有极强的消费能力,支付体系也相对完善,Line直接推出增值服务,更容易获得成功。
企业服务是Line的第三大收人来源,主要指企业公众平台账号的付费。以台湾市场为例,企业开设公众账号就需要支付20万元新台币(约合6690美元)。而拥有60万粉丝的公众账号,在选择每月30条信息推送的情况下,也要按月向Line支付16000美元以上的费用。如此高昂的费用,企业并没望而却步。
Line的企业账号是有使用门槛的。高门槛将大量小企业和无成本营销号挡在门外,对付费企业来说形成一种资源聚焦的状态,保证了营销效果,企业愿意为之付费是必然的。设立成本支出上的使用门槛,本身就是在为企业养成一种付费习惯,对于希望提高工作效率和做营销的企业而言,愿意承受高昂的费用,本身就证明了公众账号平台是有回报的。企业在Line平台上的另一种营销方式是将企业的形象用贴图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App分发业务是。状最近才开始执行的一个商业化项目,App运营者给Line支付推广费用,用户下载App即可获得虚拟货币,这些虚拟货币可以用来购买聊天表情和贴纸。这是个三赢的商业模式,开发者有了推广渠道,用户可免费获得之前需要付费才能拥有的增值服务,而Line则将收人曲线纳人囊中。
为什么要培养付费习惯
Line的2.3亿用户,从数量上仍无法与拥有4亿用户的微信相比,但Line在今年前三个季度中用户增长超过了一倍,年底前将达到3亿用户,发展速度十分惊人。虽然是移动即时通讯的后来者,但Line在商业化上的开拓,是微信无可比拟的。Line在不断地培养用户消费习惯。
腾讯在增值服务领域有多年的成功经验,但微信发展至今,也只是推出了少许付费表情,更深一步的商业化还难以推行。
微信5.0之后推出打飞机等三款小游戏,目前仍无任何收费迹象,但在Line平台上运营的游戏已达35款,每季度给Line贡献5000万美元以上的营收,在这方面,微信已落后太多。主要原因是,中国网络环境的落后,移动上网资费居高不下。
在中国市场,过去十几年,免费服务一直是主流,增值服务广种薄收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腾讯用户与QQ会员用户的比例为27:1,大多数人不愿为服务付费,微信只有尽可能多地吸引广泛用户,才有可能大规模推进其增值服务计划。不过,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之下,过去的经验能否适用现在,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Line的最大收人来源并非增值服务,但增值服务却为其用户培养出良好的消费习惯,使得其后的游戏付费等业务得以顺利发展。微信尽早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其实是在给未来打提前仗,并不在于收费多少,而在于移动端消费习惯的养成。
Line的中国机会
Line对中国市场是有企图的,但至今只是代运营状态,由360为其打开中国市场,自己只保留了10来人的团队维护。Line也在不停考察别的合作伙伴,豌豆荚、91、百度都和Line有不同程度的合作。
总的来说,由于政策环境方面的原因,Line在中国的前途暂时还看不到。不过Line甘心作为跟随者,耐心渗透,未来也不是没有机会。如果Line能解决好准入政策和监管问题,未来的最大希望还是在运营商。
Line在世界大多数地区,都与当地运营商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在Line的商业逻辑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双赢。Line要的是用户,有了用户才能获得增值服务和游戏收人,而运营商要的是提升自己的业务,强化自己在电信市场的竞争地位。在中国市场,Line也可以用同样的策略。既然中国移动希望自身迈向互联网化,却又没有太多办法,由Line这样经验丰富,也非常懂得配合与双赢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来进行辅助,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中国市场实在太大,未来的消费潜力也相当惊人,任何想在这个市场吃独食的企业,都是痴人说梦。有钱大家赚,你就有无数盟友,任何利益也不想放出,必然会处处树敌。Line能深悟其中妙处,再巧妙地抓住机会,未来可以看好。
----------------------------------------------------------------------------------------------------------------
本文转自互联网,部分东西值得我们去借鉴,去思考。但由于中国的情况与国外的不一样,并不能照搬。在互联网行业,还没出现一个外来的和尚比本地活得更好的。
不知道line|是什么,难道跟微信一样的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