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6日,全国首家互联网保险企业——众安在线正式揭牌启动,阿里巴巴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以及中国平安的马明哲在“互联网金融论坛暨众安保险启动仪式”上聚首,并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以及相关行业间的竞争等畅谈了对互联网金融的看法。尽管互联网行业和金融行业人士在看待互联网金融问题上的角度和见解有着些许的差异,但是他们普遍认为当前金融行业不应当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行业要面临更加开放的环境,因为竞争产生自我变革的动力,包括互联网险企的出现也同样如此,其在找准行业本质定位的基础上,用更开放的思维去看待和利用当前出现的新趋势。
“三马”跨界联手
由阿里巴巴马云、中国平安马明哲以及腾讯马化腾共同合作的“众安在线”筹备不到一年就获得了批准,足以说明保监会对众安在线此类互联网险企的支持。互联网金融在保险行业的再次发力,并且三大股东都是相应业界的巨头,使得众安一出现就获得无数人的瞩目。众安在线的成立又是否如业内人士所评价“‘三马’联手重点不在卖保险,而在于网络金融时代尚未完全到来之时,利用手中的牌照、业务模式和客户资源,织就各自的互联网金融大旗”?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众安在线相关产品布局以及经营的模式的创新在互联网环境下都对金融机构有着参考借鉴的意义。
众安在线专门针对互联网场景提供财产保险,主要面向B2B平台上的交易对象。在金融产品中,保险业相对其他金融产品而言,金融专业性不明显,同时保险产品的设计和精算结果受用户数据影响最大。这恰好是互联网企业的长处,加上在互联网的大量交易行为当中,虚拟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本身的风险叠加,催生出了互联网保险。可以说,互联网慢慢变成一个产业,无论是将其当做渠道还是当做服务对象,都可以从中获取无限商机,而关键在于把握市场环境,捉住客户需求。
众安在线在产品布局上的创新之处在于其针对互联网技术带来新的产品服务,如移动支付、P2P网贷等容易产生风险的产品推出新型的保险产品。之前一段时间,微信支付被业界批评不安全,腾讯微信便联合PICC提供个人支付保险,主打全额赔付。众安保险也不会放过诸如移动支付保险这样的机会,众安在线的负责人尹海表示:“移动支付产生了比钱包更大的安全隐患,会就这个领域推出产品。”同时,众安计划利用社交网络信息和位置推进财产保险。可见,众安在线在产品设计方面是以完全的互联网思维为基础,从交互体验设计到产品研发都是在互联网市场环境下进行的。
互联网的市场相比其他市场是开放的,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以及不断进入市场的竞争者,众安在线的立足之本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宗旨建立更好的模型,做更准确的数据分析,如尹海所说的:“在众安,人人都要懂互联网,运营和战略围绕着互联网保险业务展开,才能对抗未来不断涌入这个市场的巨头。”除了产品布线的创新,众安在线的经营模式也具有明显的互联网企业特征:不设任何分支机构,完全通过互联网进行保单的销售和理赔,并且避开传统车险业务,专攻责任险和保证险。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众安在线目前涉及的保险产品范围较窄,但它能获批本身就是对传统保险销售模式和互联网金融的新突破。互联网企业的各项优势如果都能发挥,互联网保险成本低、风险小、市场大,虽然单笔绝对值可能很小,但从精算角度看,费率百分比也可能高于一般保险。
同时,众安核保部门人数很少。传统保险企业因为需要对每一个投保单进行仔细审核,需要大量的核保人员。但众安在线保单风险主要通过注重产品设计以及充分利用数据挖掘两方面的流程来实现消减。同时,采取定制化的产品服务也由于互联网人群风险特征集中,批量和自动化核保而成为可能。
此外,众安在线的互联网企业特征还体现在对大数据的充分利用。众安先设计保险产品的基本模型、形态和费率,交给阿里巴巴或者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去收集数据,得到反馈后,由保险产品设计者调整,动态过程中不接触用户数据。而初步的大数据蓝图是利用两大股东,阿里找业务,腾讯做营销,用两家的业务和营销数据精算出最好的产品。
从一定程度上看,众安的定位更像是互联网公司,用互联网思想、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数据去解决传统金融难以解决的问题和难以涉及的领域,服务传统金融难以服务的客户需求,这也恰好符合了互联网金融在当下环境的发展趋势。
“三马”启示
众安在线这类新型的互联网保险企业的出现,其经营模式和产品设计方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追求不断革新和差异化的精细服务。正如三马谈到的“这个行业中,你不是被别人革命,就是被自己革命。每一块领域一定有细分的优势,大家抓住自己的优势,很多业务创新都可以做了。”
从他们深入的言谈中可以了解到,三马在发展各自相关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时都重视支付、大数据等技术。因此,综合起来能够得出以下的理解:互联网金融要在一个更开放、竞争的环境中利用技术促进支付方式、业务内容创新,构建信用体系。而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互联网金融的双重属性。
支付环境
首先,是支付环境上的改变。互联网技术的加入使得支付方式产生一系列的变化,通过网上银行服务以及支付宝、财付通等这些第三方支付平台,不仅24小时以自助的形式提供收支服务,而且开始出现移动支付趋势。
马化腾曾提及到“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什么呢?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从电子支付方式开始,以线上的形式补充了以往只有线下渠道的支付方式,到如今,线上与线下支付在逐渐打通,并推出了二维码应用的支付方式以及声波支付等,可以说,支付的场景在进一步的丰富之中。同时,移动支付的到来也启发了新的产业创意。
微信5.0新增的支付功能,依靠微信的移动互联网特质以及O2O的属性,使它能够嫁接在公共账号和线上线下的商家体系之中。虽只是提供桥梁和工具,但从金融、百货、生鲜行业的纷纷加入不难看出,除了能够与客户实现互动,满足口碑宣传以外,支付功能的加入更大程度上推动了微信与更多行业的合作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然而,线上支付方式的产生也带来了新的风险。首先,线上支付目前依然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整体产业链上安全防范水平参差不齐,持牌的中小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安全投入有待提高;二是行业安全联防协作程度有待提高,高风险客户、商户、区域、IP地址等黑名单共享方面有待加强;三是重安全技术手段,轻用户风险教育,用户的安全感不足,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四是网上支付及电子商务整体行业基础设施、外部环境管理尚有待加强,业务连续性的保障力有待加大。
其次,线上支付具有互联网和金融的双重特征,风险管理策略与传统线下支付有所不同。传统的线下支付风险管理特点是进入门槛高和日常监控严,需要支付介质、面对面交易,所需成本较高,但可信度也较高。而网络支付是无支付介质的,不可能面对面交易,而且准入门槛较低,在风险管理方面更强调基于行为特征的风险实时监控与风险识别。
信用体系
马云曾表示,金融需要信用,互联网金融本身是建一个有信用的体系。要跨越今天金融机构做不到的事情,就需要将信用体系建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每个人、每个企业的信用建好。“信用体系建好之后,金融自然就可以做了”。他称,以前中国的金融比较偏重于拿到牌照以后就开始做业务,没有把信用体系做起来,而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对每个行为进行掌控之后,就能对个人信用进行掌控,业务自然会发展,同时也相当于将风险把控在第一关,减小了风险。
互联网构建信用体系时对比传统金融的优势在于它的信息数据流动性和创新基因,但其实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更加明显,然而如同马云所说的,互联网企业先有了建立信用体系的意识,一旦互联网信用体系建立将快于传统金融机构,那么互联网金融业务就能够快于传统金融机构。
互联网金融开放竞争的生态环境使得互联网金融对于信用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要求更高,这一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同时需要传统银行的经验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力。就目前情况看,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是怎样保证客户的真实性。尽管互联网金融在信息透明度和交易成本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但是由于在身份认定上采取非实名制,且缺少对于客户信息安全的保护机制,使得当前的网络信用环境无法与社会信用体系形成有效的对接,身份认定的障碍将影响信用体系的建设。
第二是交易的真实性。互联网形式下的交易过程虚拟化程度高,真实性不易考察验证。如果资金的流向与实物配送一一对应,严丝合缝,且交易额度不大,那么交易风险基本是可控的;但如果钱物分离,或者形成资金池与资产池的对应,金额也超出一般水平,那就另当别论了。
第三是反洗钱。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为反洗钱增加了不少困难,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网络洗钱更为隐蔽,全球化程度更高。如果控制不好,可能成为洗钱活动的新型载体。
互联网金融的双属性
互联网金融尽管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简单相加,但面对互联网金融本质应该是互联网还是金融的问题时,应当看到这两者都在这个领域中起重要作用。互联网带来的是技术和创新,而金融是技术和创新背后的落脚点。在互联网没有进入金融领域之前,依靠柜台人工的方式处理所有的金融业务,金融的业务也是顺理开展的,进入到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能够衍生出很多新的机会。
创新和技术是互联网明显的特征。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创新是它们在市场竞争中的本钱,强调从创新出发,利用技术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包括突出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加强用户向网络迁移趋势,增强用户粘性。创新和技术使互联网商业在成本方面能够形成优势,也促使它在与其他产业结合时候对比传统产业更容易在产品费用方面拥有降价的空间,获得市场优势。从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表现形式来看,创新和技术都在发挥着明显的作用,推出的新型金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互联网的各种属性,比如智能化、强调用户互动等。
而作为另一方面的金融属性,则是互联网金融的立足点,各种创新和技术的应用都必须是为金融服务,“存贷汇”、信用依然是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绕不开的关卡,所以,互联网金融始终需要金融的逻辑。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双重属性,让金融生态环境变得更加平衡:一方面金融环境更加民主化,让金融的参与人数和参与方式都出现了新的可能,对于商业银行或企业而言都是难得的机会;另一方面传统的金融机构能够找到补充线上金融服务的渠道,同时能够促使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满足现下小众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各层次的金融市场。
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下的银行
互联网金融的到来给传统银行业上了难得的一课,微信银行、直销银行等新的服务形态不断出现,银行放下金融“大佬”的姿势,不断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改良。在认识了互
联网金融这个强调开放、创新的复杂生态环境以后,银行更要关注技术背后的深层意义,在利用新的技术之余,也要注意风险控制、金融行业本质等关键问题。
风险控制仍是金融业主题
风险控制是金融业不变的主题,互联网自身存在的安全问题和金融业特有的风险问题可能相互放大,导致发展互联网金融时容易产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在探索商业模式和控制风险方面,互联网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支付、P2P和众筹模式等,其对应的是支付结算、信用投放和股权投资,围绕的是要削减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借助网络实现资金供给向资金需求的直接转移。
互联网在与金融结合的过程中本该有融合优势的,但是在实践中,稍不注意就可能转向风险面。比如面对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银行若忽视平台和中介角色,那可能就变成另一种影子银行,其风险更加被放大。互联网金融尚在摸索成功、独立的商业模式。在此之前,如何保证客户信息和交易信息的安全以及在互联网环境下防控金融风险,实现便利性与安全性的结合,将是今后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重大课题。建立包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管体系也势在必行。
扎实行业本质
尽管在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传统的业务场景、交易渠道、商业模式都发生了变化,金融机构开始往小型化、社区化、智能化、多元化等方向发展,但就资金供需而言,金融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存贷汇”依旧是金融行业发展的重心。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的专业性壁垒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是增强了。
首先,无论互联网企业如何利用技术优势布局金融业务,但是落脚点还是在金融业务方面,互联网金融无法将金融业改造成为IT业。互联网金融在短期的重点是使用各种大数据的资源以及云计算等技术对市场进行细分,同时快速升级技术,本质上是以更高的效率、更快的速度来匹配资金的需求,并通过全新的支付和结算模式完成交易。
其次,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业务方面,如产品开发、客户管理、运营管理等,已经具有丰富的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各项原则。传统金融机构在进行更为细致的定位和客户分群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线下业务,赢得线上业务的同时必须强化线下业务,而且尝试在互联网的创新模式上有所突破,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市场和客户资源。
自互联网金融出现以来,为应对互联网企业利用技术优势进行金融业务的创新,传统金融机构加快在技术方面的业务创新。虽说,传统金融机构因此已经获得新的发展,但是过分追赶技术的步伐,也可能导致一些问题,如忽视了技术的多样化表现,陷入到片面的技术倾向,抹杀互联网金融的外部动力,忽略互联网金融在交易主体、交易渠道、用户体验、普惠思维方面的巨大优势与革新价值,反而不利于传统金融的改良。
然而,扎实在基础的金融业务和思维,金融的生态环境在互联网这一因素的左右下,已经发生改变,“一成不变”容易被市场所淘汰。银行业在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充分开拓自己的细分市场,维持好用户,记录好必要的数据,在控制整体风险与成本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思维在空白市场、新兴市场中尽可能多地服务人群。
当前,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了直接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互联网金融刚刚兴起其市场很大,每一块领域都有很多垂直细分的业务,银行要结合自己的优势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互联网现在真的很普及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