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2所示,微博极化是指微博用户在围观基础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关注的议题焦点,并在观点和态度层面有走向共振的趋势。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可追溯到詹姆斯· 斯托纳(James Stoner)在1961年研究群体决策问题时提出的冒险转移(risky shift)。后来,美国当代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Cass R.Sunstein)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总结了“群体极化”的概念: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首先来看一下议题极化产生的过程:(1)外界信息的刺激,这个信息刺激了人们价值观、需求、情感。(2)受到刺激的人们纷纷发表对这一问题或事件的观点,或进一步披露信息。(3)在“信息超市”中,权威的声音起到了暗示的作用。(4)相同处境、地位和价值观的人们在讨论中观点和情绪相互感染。(4)在暗示和感染的机制下,群体讨论最终形成多数人的观点。(6)在多数人观点的压力下,少数人保持沉默,从而出现极化的议题和观点。以“李刚门”事件为例,一辆黑色轿车在大学校园里撞倒两名女大学生,肇事司机不但没有停车救人,反而继续开车去接女友,被拦下后疯狂叫嚣:“我爸是李刚!”最后造成被撞伤的两名女生,一死一伤。这起交通肇事案给人刺激的信息很多:事故发生在不应发生交通事故的大学校园;肇事者不是积极救人,反而扬长而去;肇事者被拦下后,不仅没有丝毫愧疚,而且还有恃无恐,恐吓围观者自己是“官二代”。众多刺激性信息经多重传播后,最后议题极化到“我爸是李刚”这句话上。因为这句话暗示着“官二代”运用权力符号,肇事犯罪后目中无法,视人命如草芥,无所忌惮的行为逻辑,引发了公众对“社会公平”与“平民权利”的集体焦虑,点燃了社会上积聚已久的对“富二代”、“官二代”的不满情绪。在微博平台上极化现象发生的过程中,有几个因素尤其值得关注:
1.持有偏见的同化
微博给了个人按自己价值观偏好选择信息和观点的机会。微博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依据对方的身份以及发布信息的类别与质量,来选择是否“加关注”某微博主。这种“加关注”是在“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认知心理基础上作出的行为选择。因而微博客一般只“加关注”自己认同的微博主信息,而很少“加关注”自己不认同的微博主信息。这样,通过“加关注”,微博客之间结成了志同道合的微博圈群,从而使微博平台成为相似问题、相似人的汇集地。其结果是,持相同观点的人组成的群体在微博平台上相互讨论,群体内的互动呈现为一种回音壁式的互动,从而导致观点和态度的极化。如在微博平台上讨论“吴英案”的意见领袖由社会角色和阶层属性十分相近的固定群体构成,关于“吴英案”转发次数超过1000的微博帖子主要由学者(经济学、管理学以及人文领域)、媒体人、企业管理者、律师四个职业群体的用户所发。这一群体虽然分析特定议题的视角和知识背景有所不同,但是基本持有同质化的政治观念,与这些政治观念相悖的事实和意见很难进入群体的讨论中,如持“质疑和反对判决结果”观点的意见领袖博文比例为100%。
2.暗示效应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次而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暗示不是说服,无需讲道理,暗示的关键机制是暗示者将某一事物的意义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人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因信息模糊不清,个体聚集到微博平台上围观。众人在围观的过程中就需要有一个暗示,暗示自己能够从诸多观点中选择一个最有效,最合理、最有说服力的观点。如果群体中的一个以上的人相信自己知道一项有关事实的问题的答案,群体就可能会朝着作出准确判断的方向转变。原因很简单:知道答案的这个人会以确信和权威的口吻发言,并很可能会因此而具有说服力。围观后,一旦出现暗示,人群就会自动朝着自认为最合理的观点极化。2011年6月21日,有网友发现,在新浪微博上名为“郭美美baby”的人晒出了自家的大别墅、20岁生日礼物之玛莎拉蒂跑车、数十个价格不菲的名牌包等各种炫富内容,其身份为“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2小时内,微博被转发上千条,而真正引发转载和热议的是她的新浪微博认证身份———“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因为它暗示了慈善机构谋取不当暴利,激活了公众对官员贪腐的不满,及长期以来对中国红十字等慈善机构官办、商业化、不透明的质疑情绪。
3.感染机制
感染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互动方式。从感染的主体角度出发,可以将感染定义为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从被感染者的角度,可将感染定义为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屈从。感染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交流,因此相似性就成为感染的基本条件,也是感染者的心理基础。作为感染基本条件的相似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情境相似。情境既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也包括个体的心理状态。二是态度、价值观相似。三是社会地位相同。社会地位相同或相似,容易产生相同的态度,彼此就较少戒备和反感,心理距离很近,最容易相互感染。而微博所传播的内容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内容,它还带着一种基于博主和粉丝的认同关系、欣赏关系的内容传播。因此通过微博传播的内容,比一般的内容传播引发情绪情感的感染往往要大得多。例如微博平台上的“吴英案”讨论,最为频繁的微博言论绝大多数以正面转发的方式出现,即转发者认同被转发者的观点,被转发最多的微博在态度倾向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看了这篇这么专业的文章,收获是在很大
你好,谢谢博主的分享。欢迎来我网站看看。